嘉兴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协会

节能建筑推进:不应再“技术压倒一切”


发布时间:2013-3-16 9:21:53   文章来源:jxjnxh   浏览:[  ]

本报记者 陈阳
11月29日,住建部发布通知,部署2012年度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监督检查工作。专项监督检查也将从12月上旬开始。据住建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专项监督检查共分10个检查组,检查内容包括建筑节能、供热计量改革、城市照明节能及城镇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情况。
据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解的情况来看,专项督查能否取得实质效果还待观察。例如,对节能建筑来说,在认识上还有误区,太看重技术,看重绝对数字,而不重视设计、不重视相对数据。再如,节能建筑的能效标准也不完善。

节能建筑不是简单的技术节能

在采访中,有专家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指出,目前国内很多人对节能建筑的认识存在很大误区,认为只要建筑物在某项技术上采用了节能技术,该建筑就属于节能建筑的范畴了。“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建设部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委员龙惟定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强调。
龙惟定指出,现在很多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一些超大型、超高层建筑,而这些标志性建筑却用某几项技术来取代真正实质意义上的节能。“这样的一些大型建筑在建设过程中本身浪费就非常惊人,建成以后能耗也很高,而这样的建筑如果说能采用分布式能源技术或是太阳能光伏技术,却摇身一变变成了很多人口中所说的‘节能建筑’,甚至还给评上了星级。只看到某项节能技术却不去关注建筑本身的实际能耗,这本身就是舍本逐末的行为。”龙惟定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在公共建筑节能当中,“技术压倒一切”的做法屡见不鲜。事实上,对于节能建筑来说,在设计阶段应该考虑使用某项技术后会帮助建筑本身实现节能,但真正节能与否,要等到建筑实际运行之后才能下定论。“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两栋同等规模的建筑,其中一栋每年耗电1万度电,另一栋每年耗电5000度。耗电1万度的建筑可能因为其中有1000度电是通过太阳能发电实现的,那么这个建筑就有可能被认为是节能建筑。但另一栋建筑耗电5000度是因为通过精心设计而不是堆砌某些技术实现的节电,但这种建筑往往就不会获得任何的节能评价。”龙惟定指出,建筑使用节能技术跟建筑真正实现节能其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二者不能随便划等号。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节能建筑,只有相对的建筑节能。也就是说建筑可通过设计、运行和管理实现相对节能,这种相对节能既包含和同等规模的其他建筑去比较,也包括建筑本身在不同的时间段耗能的比较,比如今年和去年的比较。”龙惟定如是说。
对于如何实现相对节能,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栗德祥提出了一个新观念——“被动优先”。他认为对于节能建筑来说,首先应该把“被动式设计”做到位,“所谓被动式设计,就是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借助自然气候的调节力量,从而降低能耗。能耗不足的那部分则通过人工设备主动去补充完善,而在补充的过程中又要提高优化效率。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借助了自然的调节力量,因而可以很大程度降低能耗。”栗德祥指出。

节能建筑能效标准制定有待完善

相关人士表示,国内目前对于建筑节能的标准制定上仍存在很大缺陷。国内目前很多建筑节能标准采用的是“标识导向”,即建筑采用的节能技术,只要能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被评为星级节能建筑。“这种节能标准与到底节能多少没有太多关联,很多人甚至说不出各个星级的节能建筑相对应的节能量是多少。”栗德祥指出,这种节能标准造成的后果之一,就是很多建筑在选择节能策略时,很少考虑节能多少,相反,不少人为了能争取获得更高的节能评级,在使用的节能技术的数量上做文章。“选了一项就打一个勾,等勾到一定数量就可以去评星级了,这是不够科学的。”栗德祥指出,在这种评判标准下,很容易产生节能建筑评判不科学的情况。“很有可能一栋建筑没有在关键项目上实现节能,而是一些不是很重要的项目,最终没有节能反倒耗能多了。”
专家指出,目前国内这种节能建筑指标,最早起源于美国。“美国当时是由一些建材企业发起建筑节能,这些企业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就规定只要采用企业的节能设备到了一定数量,就可以获得相应的节能评级。事实上,目前美国很多的节能建筑也不是真正节能的。”栗德祥如是说。
对此,栗德祥建议,建筑节能的标准应该由指标划勾改为分数制。“分数有一定量化指标的,对建筑规定每项节能指标要达到多少分才能评级,甚至每项指标在评级中所占的比重也可以规定出来,这比单纯打勾要好很多。”
专家表示,建筑节能的标准应该以节能量为根本指标。“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对于建筑节能,只有一个节能规范要求节能应该达到百分之几,但对于总的节能量控制规定来说,整体还处在相对缺失的状态。”栗德祥指出,不仅要对节能量的绝对量有明确的规定,甚至对节能量能换算成多少标准煤也应该进行规定。
“真正的绿色建筑一定要是能耗低的建筑,建设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前一些城市对于节能建筑的节能量,也开始出台一些规定进行了规范。比如上海已经制定了很多公共建筑的能耗定额,规定采用中央空调的政府机关办公楼,单位面积每年的能耗不能超过34公斤标准煤,这就跟原来的只规定设计目标即节能50%~65%这样的相对量有了很大进步,表明我们也开始注意并开始解决这些问题。”龙惟定指出。

建筑节能还应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在采访中,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建筑节能工作相对于产业节能和交通节能,总体上收益是比较明显的,因而相对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政策也较之其他比较完善。但在目前政府政策法律相对完善的前提下,建筑节能在由政府主导的同时,也要同样发挥市场的作用。
“比如可以把一部分城区的建筑能源系统的特许经营权委托给一些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引进他们的资金,既然是花他们自己的钱,那他们就会从建筑设计或运营上考虑利益最大化,从而想方设法去实现建筑节能。”龙惟定指出。
龙惟定表示,政府应鼓励市场发挥作用。因此,可采用政策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对市场主体行为进行调节。“税收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政策,但目前来看实施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龙惟定指出,如果要采取政策补贴的形式,要尽可能保证补贴最终用户而不是厂家。“只有终端用户真正受益了,才会激发他们开展建筑节能的积极性。”
“目前国内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费用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而新建建筑却没有这样的补贴,需要消费者埋单。这样一来,开发商觉得要增加成本,还需要面对市场风险,几乎没有积极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专家、北京市节能环保产品技术服务中心总工程师史勇透露,在2003年之前,做节能项目曾有补贴,当时有固定资产投资调节税,如果是节能建筑,就可以免掉这个税,但后来这个税取消了,做节能建筑和做不节能建筑成本是一样的。
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采用了很多商业手段来推动建筑节能。“这样政府、节能产品的供应商、用户都能从中获取经济效益。目前在我国,也需要建立这种双赢或者多赢的机制。不能说因为要完成节能量指标,不顾成本,甚至强迫部分用户使用高成本技术,从而抑制了用户实行建筑节能的积极性。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情况来说,大部分获利的是能源部门,政府部门也会有相应的政绩光环,但是对老百姓来说,能不能通过节能省钱,这才是最根本的。”龙惟定指出。
 

分享到: